针对目前国内出现的精神疾病患者伤人事件,记者采访了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陈思韩院长。陈院长指出,精神病是一种心理、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患者在发病的时候大脑功能缺失或者过度表达,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精神疾病患者在缺乏自知力,有被害妄想、被控制体验、被跟踪感、命令性幻听、绝望状态等症状时,对周围环境的危险性评估出现偏差,出于自我保护本能,容易出现伤人行为。我国精神卫生法于今年5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但是当患者“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应当对其实施住院治疗。如果监护人阻碍实施住院治疗或者患者擅自脱离住院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
据陈院长介绍,目前我区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的是市-区-社康三级管理与服务网络。截止去年底,南山区对户籍精神病人的发现建档率已达国家相关要求,建档患者未发生肇事肇祸等危险行为。目前由区慢病院实施的精神障碍患者服务项目有: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其目的在于完善社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降低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提高医务人员对重性精神疾病规范化治疗的能力。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登记、评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有危险行为倾向的患者,并免费向贫困患者提供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和检验;对出现危险行为的患者免费紧急住院治疗;举行重性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宣传与教育;主动性社区治疗项目(ACT):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成立多学科服务团队,为社区精神病患提供全面服务。团队成员包括了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护士、患者家属,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危机干预、家庭教育、权益保障、技能训练、就业辅导、强化社区支持系统等服务。服务内容根据病患康复的不同阶段,随着病人的需要而调整;推行个性化服务,有效稳定患者病况,不仅从医学上对患者的躯体疾病进行干预,还从心理、社会层面对患者的情绪、家庭关系、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辅导和支持,使病患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信任与尊重,最终回归社会。
南山区多年精神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患者服务满意度较高,社区和谐,未发现精神患者肇事肇祸。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非户籍患者发现和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少部分患者存在监护角色缺乏,治疗与康复监护不到位的问题。陈院长分析,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非户籍人口流动性大,居住地不固定;二是相当一部分社会公众对精神病患者仍存有歧视和恐惧等不正确观念,导致患者不愿意暴露病情,从而拒绝接受服务;三是部分患者由于未接受规范治疗,病情反复,监护人付出极大代价,但仍看不到痊愈或稳定的希望,从而逃避监护责任。
针对存在的问题,陈院长提出几点建议:一、全社会要积极关注精神、心理卫生工作,特别要关注独居的精神病患者;二、媒体要正面引导,倡导积极信念,消除歧视,以良好心态对待精神病患者,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病耻感,帮助已恢复的患者回归社会;三、药物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规律服药能够降低疾病的复发,患者要接受规范疗程的治疗,建立重新回归社会的信心,家属也要尽到监护责任。
陈院长最后呼吁,希望全社会动员起来,增进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减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对患者多一份关爱和包容,及时动员患者规范治疗,早日康复,回归社会。